天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天籁小说网 > 译电者 > 第52章 大地传音

第52章 大地传音

卷首语

【画面: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内,一块取自上甘岭的土壤样本与泛黄的《埋地天线技术研究报告》并列陈列,土壤样本瓶身标注 “1952 年上甘岭 597.9 高地,地下 3 米土层”,报告第 3 页用红笔圈出 “土壤导电率与含水量关系” 的关键公式。咸鱼墈书 首发字幕:当步谈机天线在炮火中折断,志愿军将通信的希望埋入大地。在硝烟弥漫的上甘岭,一场关于土壤导电的科学探索悄然展开,泥土与电波的碰撞,即将改写现代战争的通信规则。】

1952 年 10 月 15 日深夜 上甘岭 597.9 高地临时通信研究点

【历史影像:黑白胶片记录几名志愿军战士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镜头特写他们手中拿着从战场捡来的步谈机残骸、生锈的铁丝和布满弹孔的铁皮盒。画外音:第 15 军《通信技术攻坚日志》(1952 年 10 月 15 日):“在王强初步实践基础上,成立专项小组研究埋地天线技术,重点突破土壤导电稳定性与信号衰减问题。”】

通信技术员老周用刺刀挑开一块冻土,放在铁皮盒里加热。水汽升腾中,他盯着融化后的泥土,眉头紧锁:“王强昨天能成功,靠的是运气。这土里含水量、矿物质都不清楚,信号时有时无根本没法用。” 旁边的通信兵小李刚从前线回来,身上还沾着硝烟,他掏出皱巴巴的纸条:“这是我记录的信号中断时间,每次炮击后信号就变差,肯定和土壤结构变化有关。`我^得!书!城* ′已?发,布\蕞~辛`彰`结,”

老周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间揉搓,突然想起在东北兵工厂时,师傅说过潮湿的木炭能导电。他眼睛一亮,立刻把泥土分成三份,分别加入雪水、尿液和融化的美军口粮罐头汤汁。“做对比实验!” 他对小李说,“看看哪种介质能增强导电性。” 此刻山洞外炮声隆隆,而这个临时搭建的 “实验室” 里,几双眼睛紧紧盯着电流表的指针。

【历史考据: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《1952 年上甘岭通信技术实验记录》(编号 1952-10-15-09)显示,首批土壤导电实验共测试 12 种介质配比。军事科学院保存的同期美军气象记录证实,上甘岭地区秋季土壤平均含水量为 18%-22%,为后续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参照。】

泥土中的导电密码

【场景重现:演员演示老周将不同处理的土壤填入铁皮盒,插入铁丝作为电极,镜头捕捉他冻得开裂的手指在电流表旋钮上调整刻度。历史录音:通信技术员张建国 2011 年回忆:“那时候没有精密仪器,我们就用缴获的美军万用表,误差大得吓人,但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测。”】

当加入雪水的泥土样本接入电路时,电流表指针颤动着指向 0.3v。老周赶紧在美军宣传单背面记录数据,却发现数值不断波动。“不稳定!” 他喃喃自语,又往土里撒了把从炮弹引信刮下的硫磺粉。_h*o?n`g\t\e·x?s~..c~o~m/这一次,电流稳定在 0.5v 长达两分钟 —— 这是他们目前得到的最好数据。

小李突然想起什么,跑出山洞。半小时后,他浑身是雪地抱回几块黑色的矿石:“在敌军废弃工事里找到的,像是石墨!” 老周眼睛发亮,石墨的导电性远强于土壤。他们将石墨磨成粉掺入泥土,当新的样本接入电路时,电流表直接跳到 1.2v。山洞里响起压抑的欢呼,却在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后戛然而止 —— 美军的新一轮炮击开始了。

【技术细节:埋地天线的核心在于利用土壤作为导体形成电流回路。志愿军通过大量实验发现,当土壤中掺入石墨粉、硫磺等导电物质,且含水量保持在 25%-30% 时,导电率可提升 3-5 倍。这些数据被完整记录在《志愿军寒区通信技术改良手册》第 5 章。】

战场实验室的生死博弈

【历史实物: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“1952 年埋地天线实验记录本”,内页布满修改痕迹,多处用红笔标注 “危险!炮击后数据无效”。画面特写某页边缘的弹孔,推测为实验时遭炮击留下。】

实验进行到第七天时,美军侦察兵发现了这个山洞。一发燃烧弹击中洞口,老周用身体护住实验设备,后背被火焰灼伤。“数据不能丢!” 他嘶吼着,将记录表格塞进掏空的萝卜里。小李抄起步枪冲出去,等他打退敌人回来,发现老周正用冻僵的手继续记录数据,仿佛刚才的生死危机从未发生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