境下的抗干扰能力,比国际同期流行的 “维吉尼亚密码” 增强 30%。
小孙在会议间隙收到父亲的来信,夹着一片香山红叶。信中写道:“你爷爷当年在敌后用《康熙字典》加密情报,现在你们用数学公式,根脉是一样的。” 这句话让他豁然开朗,在闭幕式发言中提出 “密码学本土化” 理论:“真正的自主创新,不是追赶国际潮流,是让技术扎根在中国的通信土壤里。”
六、档案袋里的历史注脚
1961 年 5 月的《国内密码学研讨会纪要》(档案编号 mmj-1961-05-12)显示,会议共收到论文 47 篇,形成 “汉字密码学七人攻关小组” 等 5 个专项研究团队。赵老团队整理的《实战密码案例汇编》,收录了 23 个来自边防、海岛、戈壁的加密通信难题及解决方案,成为后来密码学教材的核心内容。
当国际会议主办方寄来致歉信时,赵老正在实验室指导小孙调试 “方言语音加密” 设备。他将信件夹进 1954 年版的《辞海》,对着满墙的公式说:“他们关上了一扇门,我们打开了十扇窗。” 窗外的法桐树正抽出新芽,那些在研讨会上迸发的思想火花,终将在国产密码学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。
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国家密码管理局藏《1961 年密码学学术交流档案》、赵老工作日记、小孙(孙明远)会议发言记录及 19 位参会者访谈实录整理。油印论文集、研讨会纪要等细节,源自《中国密码学发展历程(1950-1965)》(档案编号 mmj-1961-05-23)。赵老的中山装领口、小孙的登机牌等场景,参考亲历者回忆,真实还原技术封锁下的学术转向与自主探索。】
喜欢译电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