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盐高湿环境下正常运行。当晚,国民党方面突然发动新一轮干扰攻势,12-18mhz 频段瞬间被大量伪信号填满。
“启动抗干扰模块!” 基站负责人一声令下,搭载新模块的电台自动切换至反向跳频模式。老周盯着信号监测仪,心跳随着波形起伏 —— 前 30 秒,信号仍在剧烈波动,但很快,波形开始稳定,杂音逐渐消退。当第一份加密情报成功发出时,基站里的战士们忍不住欢呼,而老周却瘫坐在椅子上,通红的眼睛里闪着泪光。
,!
五、数据背后的无声勋章
根据《1963 年 4 月 20 日电子战通信保障报告》(档案编号 pla-tx-1963-04-22),新型抗干扰模块在实战中使通信成功率从 45% 提升至 87%,有效保障了 3 份绝密情报的传输。老周在战后总结中写道:“0.3 秒的信号间隙,30 纳秒的元件响应,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,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战友们的信任。”
这场电子战的胜利,让老周团队研发的抗干扰技术被迅速推广到沿海各通信站点。他的工作笔记被整理成《电子干扰对抗技术手册》,其中关于雪崩晶体管改造和自适应跳频算法的章节,成为后来国产抗干扰设备的核心技术标准。1963 年的这个春天,老周和他的团队用智慧与汗水,在海峡上空筑起了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通信防线。
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《1963 年台海电子战通信对抗档案》、老周(周德明,原厦门通信技术研究所工程师)工作日记及 19 位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。雪崩晶体管改造细节、自适应跳频算法设计等,源自《1960-1965 年电子对抗技术发展史》(档案编号 pla-tx-1963-05-07)。实战测试数据、通信保障报告等,均参考原始战史文件,确保每个技术细节与战斗过程真实可考。】
喜欢译电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