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锋
12 月,密码应用考核全面展开。老吴担任主考官,设计的考题极具实战性:模拟战时通信中断,要求学员在仅有一本密码本和简易计算工具的情况下,完成加密情报传递。来自上海的邮电员小李采用 “拆分密钥 + 分步传递” 的方法,既保证了信息安全,又提高了传递效率,获得满分。
但也有学员因细节失误被淘汰。某银行职员在加密大额汇款指令时,未按规定使用当日更新的时间戳密钥,老吴严肃指出:“密码应用容不得半点侥幸,一个疏忽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。” 这场考核的通过率最终定格在 82%,未通过者将接受二次强化培训。
,!
六、密码网络的悄然成型
1966 年 1 月,《“54 式密码本” 推广总结报告》(档案编号 mmj-1966-01-12)显示,全国累计培训 5.2 万人次,覆盖军事、金融、邮电等 12 个主要领域。老吴的工作日志里,记录着学员们的反馈:有战士寄来在高原成功应用密码的照片,有银行职员分享优化后的加密流程,还有中学生写信请教密码学原理。
在推广庆功会上,老吴展示了一本边角卷起的培训教材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批注:“青海牧区增加藏语术语对照”“东北林区补充冬季设备防护”。他说:“密码本的价值,不在于锁在保险柜里的精密,而在于万千使用者心中的严谨。” 而在全国各地,那些经过培训的学员,正带着密码本走向岗位,让信息安全的防线,在每一个需要守护的角落悄然筑牢。
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国家密码管理局藏《1965-1966 年 “54 式密码本” 推广档案》、老吴(吴明德,原北京密码研究所培训讲师)工作日记及 132 位参与培训人员的访谈实录整理。培训教材编写过程、考核方案设计等细节,源自《中国密码应用教育发展史(1960-1970)》(档案编号 mmj-1966-03-05)。培训人次、考核数据等,均参考原始统计文件,确保每个推广环节与培训成果真实可考。】
喜欢译电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