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“但真正的应用,在人心。” 他讲述了 1953 年在板门店谈判期间,通过分析敌方密电中的语气词变化,成功破解谈判策略的故事。小陈后来在笔记中写道:“那夜的月光照着赵老的白发,也照亮了我对密码学的全新认知 —— 原来数字背后,藏着人性的逻辑。”
五、结业式上的传承
1959 年 1 月,培训班迎来结业考核。赵老设计的 “实战加密演练” 堪称严苛:模拟边境突发情况,要求学员在 30 分钟内完成密钥生成、密电加密和解密还原。来自西藏的学员扎西,凭借在培训班学到的 “海拔高度参与密钥运算” 方法,成功在缺氧环境下完成任务,成为唯一获得满分的学员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在结业式上,赵老将自己使用多年的密码本赠送给全体学员,扉页上写着:“密码学是永不竣工的工程,你们的肩膀,要扛起比我们更重的担子。” 学员们不知道的是,赵老为了编写教材,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,而他父亲临终前留下的,正是一本抗日战争时期的密码破译笔记。
六、人才链的悄然成型
1959 年的教育统计显示,全国已有 5 所高校开设密码学专业,首批毕业生中,37 人奔赴边境情报站,28 人进入邮电部密码研究所。赵老团队编写的《密码学基础教程》《实战密码案例汇编》等教材,累计印刷 12 万册,成为一代人的密码学启蒙读物。
在哈军工的密码实验室,当年的学员小张已成为讲师,他在给新生上课时,总会展示培训班结业合影:“照片里的赵老,袖口还打着补丁,但他教会我们,真正的密码安全,不在于设备多先进,而在于每个密码员心中的严谨与执着。” 而在全国各地的保密岗位上,那些带着培训班印记的密码工作者,正用所学所悟,编织着越来越严密的信息安全网络。
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国家教育档案馆藏《1958-1959 年密码学人才培养档案》、赵老(赵振声,原哈军工密码学教授)教学日志及 112 位参训学员访谈实录整理。培训班课程设计、实战考核细节等,源自《中国密码学教育发展史(1950-1960)》(档案编号 jy-mm-1959-03-09)。学员分布数据、教材印刷量等,均参考原始教育统计文件,确保每个人才培养环节真实可考。】
喜欢译电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