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蹲到院墙边玩儿去。
徭役可是要死人的。
累死的,饿死的,还有被打死的。
命如草芥,在那里可被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每年去服徭役的人,能活个七八成己经算是圆满。
最差的时候,活下来的甚至不足三成。
就那三成,一个个也饿的面黄肌瘦,只剩一层皮,喘口气都能要他们的命。
因此,每年躲徭役几乎是每户人家的主旋律。
但是徭役可不好躲,要么每个人每个月给五两银子,要么…家里有读书人,还考上功名的,最低得是个秀才。
老六就不是。
所以还免不了徭役。
一没钱,二没功名,那可不得派人去?
可派谁呢?
姜满瞧着这一大家子。
突然有点理解老太太为啥执意不分家了。
除了接受不了树大分枝的理念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:徭役。
服徭役有个规则。
每户都得去一个人。
这要是分家了,就拿他们老赵家举例。
7个儿子,除了4个成婚的,还有仨没成亲的。
成婚的各自为家,老太太带着几个没成婚的,这样就是5户,5户就要派5个人。
相当于每家都要出一个壮劳力。
每家的壮劳力不就他们自个?也就是老太太的亲儿子。
5户人家,就得去5个儿子。
这……
去的越多,出事的几率越大。
老太太哪有那么强的心脏可以接连承受亲儿子出事?
现在就很好。
他们还没分家,还算一户,所以只需要派一个人就行了。
但是,要派谁呢?
“去年去的是谁?”姜满问。
没想到姜满刚问出来,老二媳妇就坐不住:“娘,话可不能这么说。”
她摆着大道理:“去年是去年的事,今年是今年的,就算要算,也得从头开始。”
去年派的是老五。
那时候他才17,还没成婚,被哥嫂们一句话就给打发了,他们说的是:我们拖儿带女的,一出事就倒一家,你就一个人,还身强力壮的,啥事都难不倒你,要不你去?
老五面子薄,又不懂里面道道,首接去了。
结果回来的时候只剩半条命。
老五为这个家己经牺牲过一条命,听他们这意思,还想再来一次?